神躲在不完备的故事里 | 华文说

神躲在不完备的故事里

萧尘

发布于 2018.05.20 · 字数 1570 · 阅读 1426 · 喜欢 89 · 评论 0

某天,同几个友人分享了我对某漫画里“不合逻辑”的故事设定的肤浅鄙视,殊不知我已将故事里我最看重的人性评得一文不值。一个多月后,考完试吃饱饭洗着澡闲着脑,偶然忆起那段狂言,顿时无地自容,故作此文以阐明我对于各类故事(小说、漫画等)里常见的“逻辑不完备性”(incompleteness)较全面的看法,以免友人误以为我是个没人性的怪咖(其实,我是个有人性的怪咖)。

不失一般性(WLOG),请容许我用小说来概括所有的故事载体。此外,我把故事定义为读者读了小说后心里浮现的一套理论或关于一连串事件的概念。按此定义,每个人从同一部小说可以获得不同的故事。但故事的逻辑又是什么呢?怎么说一篇小说的逻辑是不完备的呢?“不完整”和不完备“是不同的。先谈一谈不完整的小说。当我们说一篇小说是完整的,这有至少两种不同的意思:一,作者已写完其心目中小说的整体;二,读者认为给小说增加额外的篇幅是多余的。然而,如果小说提供的资讯无论如何都不容许一套不自相矛盾的故事存在,或者无法解释所有故事里的现象,那它的逻辑就是不完备的。小说的逻辑不完备,意味着任何读者的故事的逻辑不完备。由于人的思维能力有限,这个命题的逆命题(converse)并不正确。因此,如果我们发现自己从小说里取来的故事并不合逻辑(当然是自己的逻辑),我们不能理直气壮地说那篇小说的逻辑错了,除非小说的确出现自相矛盾的文句。我不是神,绝对有可能犯下逻辑谬误,所以*(1)我没权利批评小说的逻辑不完备。反之,当我发现我了解的故事是不完备的,我该庆幸自己找到了躲在小说幕后的神——作者。

假设某小说里出现这么一段关于“灵体”的描述:“流浪于人间的灵体无法和人类接触。就算有个灵体迎面扑来穿过了你,你也毫不知觉。墙壁并不会对他们施予任何阻力。他们的平均重量是10公克,重量与邪念成正比,所以邪灵上楼梯时我们可以听见。”假设这段描述是可信的,那么小说的逻辑并不完备。来做个简单的思想实验:想象一个球体房间,整间房的材料都是相同的。试问哪些部分是墙壁,哪些部分不是?墙壁(和非墙壁)不过是人类为归类不同功能的物件而使用的标签,并不是物质的本质。换言之,功能这类客观的特性并非客观的存在:物体的功能因人而异。因此如果“灵体“的行动范围受限于人为决定的因素,这似乎暗示那小说描述着一个循着由某人——不是任何人,而是某个特定的人——决定的逻辑而运行的世界。这人就是作者。作者要“灵体”在某些情况下穿越某些物体,有时候却可以接触其他物体。当然,也许现实世界本无规律:有时有逻辑可循,有时却只是混沌之海中一瓢孤舟。但如果我们假设世界是有规律的,并假设小说也是基于现实世界的逻辑*(2),我们就能在逻辑不完备性中看到作者的影子,如画家在其作品角落留下的印章或名字。

某种程度上,作者是其作品的神。如果我们信奉奥坎剃刀原理,我们只有在必要时才可以引入额外的复杂机制来解释某现象。在这情况下,故事似乎需要一个外在因素(作者)来解释其逻辑。没有了主宰小说世界运行规律的神,故事无法有个完备的逻辑。于是,我看到了作者,看到了小说、故事的永恒主角——人性。不论是人工智能还是人类写的小说,只要有人性,皆能与有人性的读者产生共鸣,进而传达某种讯息。就算有些小说的主角不是人类(甚至完全没有只能生物),可故事都围绕着人性,因此读者才有兴致读下去。

看到缺陷,因而有幸体会更深层美丽、更深刻的悲哀、更真实的恐惧。看不到,不烦恼。看得到,也很好!之前向友人表达的肤浅见解实在可耻。

*注释:

(1)为何是 “所以 “?亲爱的读者们,这就是我的逻辑。

(2)在我的故事里,除非小说里特别声明其逻辑与现实世界的不同,否则我就如此假设。

(3)写着这篇文章时,我发现我必须重新思考小说、故事和意义之间的关系。我会在下一篇文章里检讨在这里犯下的谬误,并更新我的看法。


萧尘
发表了 10 篇文章 · 被 2 人关注 · 收获 643 喜欢

评论

登录 后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