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已经到了必须买名牌的年纪? | 华文说

我们已经到了必须买名牌的年纪?

1

回想起来,我人生中的第一件所谓的名牌货,是双有着玫红色大勾的nike air。


初二的时候,和妈妈去逛商场,路过运动专柜时目光不自觉地就落在了各色各样的耐克板鞋上,在那样的年纪里,那一个个颜色鲜艳的logo给人带来的喜悦,胜过试卷上的老师批改的红勾。


也说不上是何时知道这个牌子的,可能要怪班上几个率先穿上了打勾的运动鞋或者三杠的贝壳头的同学,没事天天在教室里瞎晃悠,过不了半个月,其他颜色的大勾也陆陆续续地出现了在了座位底下、衣服上、裤子上甚至书包上。


那些同龄人身上的logo,是某种意味着归属感的图腾。


这样说是不为过的。那时候的我们对于名牌一无所知,班上几个热衷打扮的同学就像一本活的流行杂志。给我们只知道看书写题案例的年纪里带来了些“美的启迪”。


嘴上是不会问的,心里却默默记了下来。logo、颜色、式样…在逛街的时候一步三回头,暗暗对上了号。


我的眼神出卖了我,好在我妈看我当时成绩不错,就买了一双。


刚穿上玫红色耐克时的我起初点不自在,其实我是很少穿板鞋的,觉得它笨重,可是一旦有同学说:“诶呀你也买了耐克”的时候,却一下子融入了他们,满不在乎地回一句:“对啊,这鞋很好穿的,很舒服。”


其实我到现在都没觉得运动鞋哪里舒服(个人感受),但我当年为什么会口是心非,我清楚的很。


那时候走在校园里,常常看见一排的耐克,一排的三叶草、vans、匡威或pony。因为各自家庭条件算不上拮据,大家都是学生,没有什么可以拿到台面上攀比的东西,只好在桌子下暗自较劲。


如果说中学时代,名牌是对我们虚荣心的补偿。


那些颜色花纹各异却有着统一式样logo的运动衫很大程度上并不是因为我们真的觉得好看,而是我们觉得穿上它,会“被觉得好看”。


我们嘴上说着自己因为“喜欢”,或者因为“舒服”,其实更深的原因,终究是因为希望别人“喜欢”。


当年以这样的方式寻得了归属感,如今想想,真是可爱又可怜的。


2

上了大学之后我基本上再也没买过耐克,也没穿过运动鞋(除了体育课)。


本以为终于摆脱了某种审美趋同,后来才发现名牌是永无止境的。


大二的时候修过一门“流行服饰趋势分析”的选修课,其实就是抱着扫盲加刷分的心态去的。等我终于把ppt上各个大牌分清楚的时候,才发现身边不少姑娘们早就和ppt上的国际大牌接轨了。


想起有次和一个前辈聊天的时候,她说起自己的妹妹。


小姑娘和我同龄,在非一线的省会城市读书,她如今的生活着实让她姐吓了一跳。虽然是大四,周围的很多同学已经呈现出了“非名牌不用”的消费态度——名牌的化妆品,名牌服装,拎的包包都是五位数的lv。


前辈表示很不可思议也不太理解:“如果说买大牌,大学生用个两三百的口红可以理解,但是上万的包,我就觉得夸张了。”


小姑娘给姐姐看自己的同学直播的视频,里面的姑娘画着精致地妆容娇俏地笑着,甜着声音问粉丝要礼物。小姑娘吐槽:“她不就是整容了化了妆变好看了,就可以挣那么多钱?”并隐晦地向姐姐提出了自己也想整容做直播的愿望。


前辈说自己刚毕业那会儿在北京实习,做着烦杂的琐事,没有什么报酬,自负交通费和餐费只为换得一些工作经验,住在东三环嘈杂又没什么信号的地下室,每晚在首都图书馆里泡到闭馆,坐在台阶上等到天黑才回“家”。


我认识的作者七天姐说起自己大四实习那年,月入只有2000,哪里买得起什么大牌,赚钱只是为了让自己能在新的城市站稳脚跟,根本累到来不及和周围人拼吃拼穿拼logo。


“那时候不觉得辛苦,更没有太多提前消费的勇气和欲望。”


哪有什么必须要买名牌才可以的年纪,穿不起所谓的名牌,不也活得好好的?


3

很多卖名牌的人告诉你:“你们已经到了必须买名牌的年纪。”


不要惊慌失措,卖这东西的人,和每个年龄段的人都这么说,


而且“名牌”这个概念的弹性太大了。在二三线城市的大学生和在北上广香港甚至国外读书的大学生说出来的品牌很可能不是一回事儿。


互联网正在让我们审美趋同,彼此打探各自的生活标配,并且提供各种各样的方式吹起巨大的泡沫,让你乘着泡沫去向所谓“更高更美好的生活。”


可是任何一种生活,都应该凭自己的能力搭建起来的。


大部分人家庭条件允许,买些昂贵的东西无可厚非,但为了和周围人攀比而打肿脸充胖子,把自己的虚荣压迫在父母的身上,虽然身着光鲜,心里还是虚的吧。


心虚的时候,自己看着手上拎的包,都觉得是假货。


4

我认识一个在广告公司上班的学长,平时总穿主题T恤,361的鞋子,有时也穿回力。按道理来说他工资应该挺高的。为什么都工作一年多了还这么寒碜?


他的钱大多都花在了电子设备上,虽然身上穿的朴素,但用的电脑、手机、耳机盒音响都是名牌,他说自己还好是男孩子,糙一点就糙一点,的钱都投到了“硬件”上,而且现在要交房租车贷,暂时没有多余的钱买什么潮牌。


但是也认真地告诉我:“如果有天我有足够的余钱,我也会去买上千的潮牌,上万的西装。”


对此他是这样解释的:“其实进入了一个行业才知道,穿和用名牌本身也是一种social的方式,特别是在我们这一行,没办法的。”


他的言语并没有让我感觉到某种虚荣的意味。其实仔细想想,有时候名牌之所以让那么多人看见标价也不会望而却步,肯定不仅仅是因为“贵”本身。


时尚是不奢侈,是一种生活状态。名牌之所以出名并不仅仅因为贵,其品质和设计理念是迷人的。


衣着会不会影响一个人的人生轨迹。从某种程度上说,我认为是会的。


不过前提是你要凭自己的能力,不费劲地买来的,那些才是你的。否则,你和那些衣架,那些橱窗里的道具没有区别。


别人看到的是你身上穿的名牌,而不是穿着名牌的你,岂不是很可悲?


5

最近很多人都在用”精致”这个词自勉或自嘲。这是一个可爱的词,不过被过于和钱扯上了关系。


我想起之前在知乎上看过的一个话题:“大学生有没有必要花掉一个月生活费去买一款很喜欢的名牌手表?”


很久之前我觉得这样的行为是虚荣。当我自己也开始攒钱,开始准备攒钱去买一件看起来我负担不起的东西的时候,我才明白在为某件东西奋斗的过程中,是可以产生出源源不断的动力的。


我开始相信,适度的物欲是第一生产力。


那是一种无关虚荣的虚荣,不为讨好别人的眼光,只是为了满足自己的小小欲望。是认定什么是好,然后去获得,去征服的快感。


马克·鲍尔莱恩说:“一个人成熟的标志之一,就是明白发生在自己身上的事99%对于别人毫无意义。 ”


一想到名牌就想到虚荣,是很幼稚的想法。唾弃那些自己买不起的东西同样是可笑的做法。努力的提高自己的收入和对生活的控制力,购买一件东西都处于对自己的考虑和需求,才是真正的成熟。


我们这个年纪,买得起名牌或者买不起其实都没有关系,但请一定给自己一个暗示,那就是:“我能够配得上更好的东西。”


纵使你不需要,纵使你不喜欢,那也没有关系,因为比起那些要靠名牌装点自己的人,你自己就是名牌。


“对于买名牌这件事,你怎么看呢?”


-End-


文字|维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