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生在结婚前应该谈几次恋爱? | 华文说

女生在结婚前应该谈几次恋爱?

这两天,我的小姐妹嘟嘟又失恋了,分手原因特别扯,大概就是,男生觉得嘟嘟假期在家天天刷剧不上进???



这大概能列进最瞎分手理由其中了。



但是嘟嘟全然没有从前失恋般的挫败感和失意,更像是长纾一口气,



仔细询问下,才知道,原来嘟嘟只是因为觉得这个男生各方面都很优秀,所以选择在一起。



因为她之前看到了一个爱情最优停止理论,利用科学策略帮助你找到最优秀的男生。



她总是问我们,要谈几次恋爱才能找到最适合的那个人呢?


01

这个问题,真的有答案吗?


好奇心促使下,我去研究了下这个理论。



所谓“最优停止理论(optimal stopping theory)”。简单理解,就是在一共有n个人的情况下,先观察前K个人,都不接受,到第K+1个人的时候,一旦遇到一个比之前都优秀的人之时,就选择接受。



按照实例来说,就好比选秀节目中,导师选择学员往往会先观察前几个,得出大家的普遍实力,再往下找比之前更优秀的。



那找到最优秀的那个人的概率是多少呢?



不考虑爱情中的道德问题的理想状态的下,按照算数推导,答案是1/e,也就是约等于36.8%。



这就是目前大家所说的爱情37%定律。



想最大概率找到最优秀的对象,应该估算你会谈多少场恋爱,然后观察前37%的追求者,然后在遇到比之前37%的人都优秀的人之时,就果断选择他。



换句话说,以前37%的人来形成自己的选择标准,便于自己在之后能选择更好的人。



当然,这是理想状态,所以,还有一种根据实际情况来调整的模型。如果在恋爱中越容易被拒绝,那就该缩短观察期,降低37%的概率。




02

这个理论有它的局限性,当然,也有它的适普性。



仅从科学分析角度来说,帮助我们尽可能找到最优解,这个人方法无疑是不错的。



毕竟,比起盲选,有指导性有节点的选择确实能提高我们在各项选择中的容错率,帮助我们提高选择的准确性。



但事实真的是这样吗?



首先爱情具有单向性,并不是你选择对方对方就会选择你;其次时间上的变动性,人的选择差异性各方面都在影响整个模型的实际操作。



最重要的是,爱情的不可逆性和不确定性。



按照周围朋友的普遍恋爱次数大概在三四次,那按照模型推演,找到最优秀的概率和找不到最优秀的概率其实相差无几。



也许在37%之前,你就已经遇到了此生挚爱,但很不幸,你丢失了他,而且再也找不回来。



我想,这个模型最主要的意义不是告诉我们,该如何选择,而是告诉我们,最科学的方法也有且仅有37%的概率。


世界上并没有百分百能保证最优解的方法,而我们唯一能做的,仅有珍惜当下。



03

人们常说,现代的爱情,一见钟情往往是见色起意,日久生情也不过是权衡利弊使然。



但就像钱钟书先生在《围城》中写到的那句:“第一次见你的时候,我的心里已经炸成了烟花,需要用一生来打扫灰炉”。



爱情更像是意外,不期而遇的惊喜和馈赠,相遇本就是小概率的事件,在时间的荒野中,不能早一步,也不能晚一步,恰好在此处遇到了那时的你,你就在这里,而我偏偏爱你。



就像曾经在某档节目中,有一个男生送给一个女生一本植物书,大家觉得很诧异。



但我想,他所想表达的大概就是余秀华所写的那段话“如果给你寄一本书,我不会寄给你诗歌。我要给你一本关于植物,关于庄稼的,告诉你稻子和稗子的区别,告诉你一棵稗子提心吊胆的春天。”



爱情里的词不达意,拐弯抹角,九曲回环不正是它的迷人之处吗?



喜欢一个人的时候,没有多余的心思考虑最优,只一心想把最好的自己端到他面前。



嘟嘟的女生该谈几次恋爱在我看来更像是伪命题,我只知道,有喜欢的人就要努力在一起呀。



人生那么短,和你在一起的时间都不够,为何还要浪费原本可以在一起的时间呢?



以后的路还长,我想陪着我喜欢的人看呼伦贝尔的雪,走过四下无人的街。



如果可以,我想只谈一次恋爱,谈一辈子。 如果喜欢他,就大声告诉他。